八月十八日政变,极简介绍

八月十八日政变,是「公武合体派」将「尊皇攘夷派」逐出京都之政变[1],发生于幕府末期的 1863 年 8 月 18 日。

尊王攘夷派的急先锋是长州藩,尊的是朝廷「孝明天皇」,攘的是外国人,从 1862 年开始在京都市内频繁活动。

1863 年 5 月,长州藩在下关海峡(也叫马关海峡,甲午中日战争的马关条约也是在此签订)炮击外国船只,想借此表明攘夷之决心,但事与愿违,其他藩并没有响应。

将军德川家茂(1846 年 7 月 17 日-1866 年 8 月 29 日,德川幕府第 14 代征夷大将军,第 13 代将军德川家定的堂弟)之前答应孝明天皇要进行攘夷,为了让德川家茂付诸行动,长州藩策划了天皇的「攘夷亲征(大和行幸)」行动。

大和行幸计划的核心是「亲征」,即,天皇亲自率军攘夷。长州藩的「久坂玄瑞」等人策划了此事,计划在天皇行幸至石清水八幡宫[2]时,让将军德川家茂同行,使天皇授予将军「节刀」,并召开军议,以期将德川幕府逼入不得不进行攘夷的境地。

很快,公武合体派的会津藩和萨摩藩察觉到了危机,在向「松平容保」了解完此事后,萨摩藩士的「高崎正风」和会津藩士「秋月悌次郎」拜访「中川宫」进行说服。

中川宫

然后,中川宫参内,向朝廷说明了长州藩想利用朝廷的企图。

孝明天皇听完之后,对自己亲自带兵攘夷之事顿时失去了兴趣,并向中川宫下达密令,要求将长州藩赶出京都。

于是乎,1863 年 8 月 18 日早朝,会津藩 1500 兵和萨摩藩 150 兵封锁了御所九门。

由长州藩担任警卫的「堺町御门」被换成其他藩,朝廷甚至下令处分长州藩来的公卿「三条实美」和「姊小路公知」,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父子也被处分。

失脚后的公家 7 人(三条实美、三条西季知、四条隆謌、东久世通禧、壬生基修、锦小路頼德和泽宣嘉),在京都长州藩兵约 2000 人的护送下,由妙法院逃回长州,史称「七卿落难」。

七卿落难

尊王攘夷的长州藩被迫离开京都。

在天皇的旨意下,不只是会津藩和萨摩藩,淀藩、德岛藩、冈上藩、鸟取藩和米泽藩也参与到政变中,德川将军家的权威一落千丈,促成了天皇和朝廷的权威复活。

顺便一提,被逐出京都的长州藩哪能咽的下这口气,为夺回主导权,以收回京都失地为目标,在 1864 年 6 月发生了池田屋事件后,以此为契机出兵京都。

1864 年 7 月的禁门之变,长州藩与会津藩和萨摩藩交火,久坂玄瑞等人命丧于此。

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