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义隆

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风花雪月,最后命丧众道之爱?

大内义隆</div

在日本战国大名当中,能够留名于后世的家族,一般可分为 3 类:

  1. 一口气冲到历史前台的家族
  2. 走向衰亡的名门望族
  3. 幸存至江户时代的家族

始于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和以美浓斋藤道三为代表的斋藤氏属于第一种。

武田信玄的武田氏和朝仓义景的朝仓氏等属于第二种。

细川氏以及其他很多家族属于第三种。

家族内部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发现以上几种类型会同时存在。

本篇的主角就是属于第二类的悲情人物——大内义隆。

大内义隆像

强大的家族影响力

大内氏一族,不同于其他大名,自称是渡来人(约4至7世纪从外地迁移到倭国的人口)的后裔。

到了大内义隆那一代,影响力已经遍及中国地方的数个小国,堪称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大内义隆生于1507年。

父亲是大内义兴,母亲是长门守护代「内藤弘矩」的女儿。

大内义兴这个名字,一般在讲「明应政变」时会捎带提及。

大内义隆的外公内藤弘矩被进谗言(谗言内容是反对义兴继承家督,推举异母弟高弘),惨遭诛杀。

后来真相大白,大内义兴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主动迎娶内藤弘矩的女儿东向殿做正室。

这对内藤家和东向殿来说,简直是人间地狱。。。然而这也是战国时期的常态。

幸运的是,东向殿是一位成熟稳重的女性,夫妻并没有因此不睦。

两人还生了很多孩子。

在那个年代,多子不一定多福,甚至可能会引发家督之争。幸运的是,大内义隆没有兄弟(有一个,不过早逝)只有姐妹,所以从根本上避免了继承人风波。

另一方面,在医疗卫生条件不好的当时,只有一个儿子对大名家来说风险极大。

还好大内义隆平安长大。

17岁以后和父亲共同出阵,攻打安艺国。

安艺国也就是后来毛利元就的领地,现在的广岛县一带。

家大业大

此时,大内氏的头号敌人是尼子氏。

大内氏从「出云国」进军山阳地区时,与尼子氏冲突不断。

享禄元年(1528年)十二月,两军交战胶着之际,父亲大内义兴去世,大内义隆继承家督之位,成为「石见、安芸、周防、长门、丰前、筑前」的守护,叙「左京大夫」。

大内氏势力范围覆盖九州北部到中国地方

按照大内家的惯例,家督换届时往往会清洗一波旧臣,但正如前面所讲,大内义隆没有弟兄,不存在家督争夺一说,况且家中重臣并无二心,所以政权交替顺利完成。

如上图所示,从九州北部到中国地方都是大内氏的势力范围,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大名。

负责治理各小国的「守护代」有:

  • 周防守护代——陶氏
  • 长门守护代——内藤氏
  • 丰前守护代——杉氏
  • 石见守护代——问田氏
  • 山口(周防&长门)——大内氏根据地

因为山口是大内氏的根据地,所以周防国和长门国两地相对稳定。当然也有像石见国这种不太安定的地方。

况且,上面这些世袭的领主也不存在绝对的忠诚,所以大内氏做不到高枕无忧。

如果只派自己一族的人去治理这些小国,那就很容造成身边无人可用的局面。

所以大内氏有点上下为难,与现在的中层干部处境十分相似。

可以说,建立起上下级间的信任是个千古难题。

而且,作为一国之首本应震慑天下的将军家深陷家督之争的漩涡,自身难保,像大内氏这种拥有多个小国的大名,只能依靠自身实力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政权交替时清洗旧臣的做法虽然略显粗暴,但也无可厚非。

当然,如果打着镇压造反的旗号滥杀无辜,则很容易引起政治恐怖,从而导致政权瓦解,毕竟内耗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于是,大内氏让守护代们离开自己的国土,常驻山口,组成大内氏的权力中心。

至于本国事宜,则交由守护代的代官们代为管理。

这种做法和室町幕府与守护大名的关系很相似。

将少贰氏逼入绝境

大内义隆首先把攻占北九州作为目标。

大内氏在与大陆的贸易中尝到了甜头,积累了巨额财富,所以想进一步将海上航线经过的北九州也据为己有。

原因很容易理解,假如大内氏周围的其他地方发生了战争,即使不会波及到大内氏的领地,但战争时间一旦拉长则很有可能给大内氏的经济带来灾难,所以大内氏不得不重视这个风险。

况且「应仁之乱」以后,许多公家和商人投靠了大内氏,大内氏也要保住自己的面子。

只要是大名,经营领地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金钱和物资,对大内氏而言,搞钱是首要目标。

这个时期,大内氏在北九州的头号敌人就是少贰氏。

少贰氏是筑前、肥前的大名,继承了藤原北家血统,属于名门望族。

少贰氏原来是平家,在「一之谷之战」中向源氏投降成为御家人,之后便在九州扎根。

九州的大名大多都是这么来的

少贰氏后来积极参与「元军来袭」和「镰仓幕府倒幕」等事件,但是从室町时代开始,在大内氏的压制下,少贰氏一族的人要么战死,要么逃到肥前半死不活。

大内氏牢牢把控着有九州咽喉之称的大宰府,打算完全消灭少贰氏,从而称霸九州。

大宰府政厅遗址

可是,少贰氏残党奋起反抗,寸步不让。

大内氏觉得不爽,再次发动了战争。

成为「大宰大贰」

大内义隆已经把在肥前拥有强大水军的松浦党纳入麾下。

也已经把北九州海域纳入势力范围,从而保护了贸易航线。

但是为了将剩余的为数不多的少贰氏一网打尽,大内义隆打算另辟蹊径。

对大内义隆来说,钱和地已经到手,接下来就是名。当然,这么做的不止他一个人。

大内义隆对太宰府排名第二的官职「大宰大贰」觊觎已久,但是一直被朝廷拒绝。

后来,锲而不舍的大内义隆在后奈良天皇继位时献上了两千贯礼金。

天文五年(1536年)五月,多年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大内义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宰大贰」。

据说后奈良天皇很不情愿,但在朝臣的劝说下,做出妥协。

后奈良天皇

不管怎么说,大内义隆得到了大义名分,同年九月进攻少贰氏,成功将其消灭。

这里顺便提一下,次年,十二代将军足利义晴要求大内义隆上京辅佐幕政,大内义隆以领地事情太多为由拒绝了。

对大内义隆来说,与其为已经名存实亡的幕府工作,还不如留在家里发展自己的事业。

或者说,既然已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谁还在乎幕府的感受。

当然,从实力上来讲,蔑视朝廷也无所谓,但怎么说呢,毕竟朝廷还代表着权威。

将毛利氏收入麾下

从天文九年(1540年)开始,大内氏为了赶走进攻安艺毛利氏的尼子军,派军前去支援。

为了让已经包围了吉田郡山城(现广岛县高田郡吉田町)的尼子军撤退,大内军从外围包抄,取得胜利。

从郡山城本丸眺望二之丸

此次战争,前线作战的是陶晴贤等人。

第二年,大内氏消灭了严岛神主家的友田氏,拿下樱尾城,后又攻陷了佐东银山城,实质上消灭了安艺守护家的名门安艺武田氏,这样一来基本上完成了该地区的领国化。

毛利元就此时效力于大内氏

天文十年(1541年)年底,大内义隆凭借这么多战绩升格为从三位,成为公卿一员。

战国时代有很多大名和武将喜欢自封官职,但大内义隆和他们不一样,官职是朝廷任命的。

于是,官位和实力都略胜一筹的大内义隆准备趁此机会彻底消灭尼子氏。

此时的大内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尼子家有「谋将」之称的尼子经久突然去世,尼子氏实力一落千丈。

在所有家臣们的支持下,天文十一年(1542年)正月,大内义隆亲自率军上阵。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月山富田城之战」。

大内义隆选择从「安艺」出发向「出云」进军,沿途中「备后」和「石见」的豪族也加入大军。

可见当时大内义隆的威望有多高。

因为人数众多再加中途顺便去了趟严岛神社做胜利祈愿,到达出云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

在到达尼子氏据点「月山富田城」之前,大内军光攻城就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成功在城下扎寨安营时,已经是十月份。

因为是农历的十月,差不多要入冬了。

月山富田城遗址

攻城受阻

月山富田城地势险要,堪称要塞中的要塞。

再加上对手尼子军采用了游击战术,大内军更是难上加难。

本来在攻城战中,守城方就处于优势,况且该城还是尼子氏的根据地。

部分随大内氏出征的豪族意识到大事不妙,于天文十二年(1543年)四月末,纷纷转投尼子军。

鉴于形势有变,大内军决定于五月七日撤退。

然而进军容易撤军难。

尼子军发起猛烈追击,大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而在此时,与大内义隆分开行动从海路撤退的养嗣子大内晴持(外甥)因翻船事故溺水而亡。

翻船的原因有些无厘头,据说是因为跳入海里的败兵伸手抓着小船的船沿不放,船员用船篙驱散他们时,船体失去平衡,倾覆在海里。

就这样,大内义隆发起的「尼子征伐」以惨败告终。

丧子之痛

失败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家臣和国人们的不满情绪无处释放,大内义隆本人好像也受到了精神上的刺激。

被寄予厚望的大内晴持之死给大内义隆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一下子变得极度厌恶战争,开始醉心于风花雪月。

任何家族,只要是继承人遭遇横祸先于当主而亡,一般都会引发巨变。

比如长宗我部元亲,就因仙石秀久的指挥失误而痛失长子「长宗我部信亲」后变得一蹶不振。

大内晴持来自土佐一条家,五官清秀、文武双全,擅长蹴鞠、管弦,深得大内义隆欢心。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大内义隆请求幕府赐予「义」字,将「义房」之名赠与大内晴持。

足以看出,大内义隆对大内晴持寄予了厚望,充满了父爱。

「义」字是大内氏代代使用的通字,原本是大内义隆的父亲大内义兴从将军家得到的,大内义隆效仿了这个做法。只不过这么做容易引起祸端。。。

当家主一旦进入灰心丧气模式,家臣们自然也会摇摆不定。

大内氏内部分裂为武断派和文治派,两派人马分庭抗礼,互不相让。

大内义隆倾向于文治派,十分宠信文治派的核心人物「相良武任」。

与此相对,武治派的中心人物是陶隆房(后来的陶晴贤)。

文武对立白热化

其实,陶晴贤在年轻时,曾是大内义隆的众道(男同性恋之爱,是日本文化之一,主要发生在日本战国和江户时代)对象。

众道物语

不过现在一把年纪,两人已经不太可能还有这种关系,但也不能排除旧情绵绵。

毕竟「恋爱和友情只是一纸之隔」「恋爱之火有时会留下友情的灰烬」。。。

主仆间的忠诚或许也是源于此吧。

另外,据说相良武任的女儿是个大美女,由此推断本人的长相也差不到哪儿去。

相良武任比陶晴贤年长了将近两轮,用现代话来说,是一位集颜值和魅力于一身的中年大叔。

所以,陶晴贤对相良武任没有任何好感。

「早就看你不爽了!」

嫉妒之火在熊熊燃烧。。。

相良武任似乎察觉到了陶晴贤对自己的厌恶,于是采取怀柔政策打算把女儿嫁给陶晴贤的儿子,结果被陶晴贤坚决拒绝。

虽然陶晴贤是位优秀的武将,但是做事不懂得变通,容易钻牛角尖。

而且据说他对身份低微者比较友好,这种价值观怎么说呢,一旦牵扯到实际利益、名誉或者立场,很容易吃亏。

不过这些缺点在当时并没有带来致命后果。

此时的大内氏利用毛利氏巩固了东侧势力,来自九州的肥前「龙造寺氏」主动示好,大内氏自家领地也扩大了不少。

官位步步高升

大内氏不仅仅是领地多。

通过贸易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再加上大内义隆自身对学问和艺术的投入,以山口为中心的京风文化开始盛行。

在佛教方面,除了大多数武士喜欢的禅宗,历史更为悠久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也得到了发展。

除此之外,大内义隆还自学了儒学、神道、雅乐和有职故实(又称有识故实,是在儒学明经道、纪传道的影响下出现的对日本历史、文学、官职、朝廷礼仪、装束传统进行考证的学问),邀请教授这些知识的京都公卿们前来讲课,通过赠予知行(直接支配土地、财产,行使其用益权),赞助经费的方式给予厚待。

由此,大内义隆的官位步步高升,在天文十七年(1548年)升到了「从二位」。

在位阶中排第四位,与亲王和内亲王的「二品之宫」不相上下。

【位阶排名】

  • 正一位(最高)
  • 从一位
  • 正二位
  • 从二位

也就是说,大内义隆作为战国大名,做到了与天皇子女同级的官位。

这在将军之外的武家当中,是史无前例的。

另外,大内义隆也很重视与明朝之间的贸易,对外国文化也有所了解。

大内义隆自己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允许访问山口的传教士弗兰西斯科・萨维尔在领地内传教。

考虑到当时大内氏的领地已经占据了日本总领土的十分之一,有相当多的国民可能会因此成为天主教徒,所以这是相当危险的。

不过,之后的传教士们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向日本人传教时总是被质疑,所以进展并不顺利」。

可见传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是。。。

陶晴贤造反

对武断派的陶晴贤来说,这一些列的事情让他坐立不安。

大内义隆最终死于陶晴贤的造反,但陶晴贤造反的理由除了感情纠葛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主公已经变得软弱无比!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怪相良武任这个娘炮整日谄媚主公。

只有杀了他,主公才会变回武士!

如果不行的话,就只能。。。

陶晴贤的父亲陶兴房,从大内义兴时代开始直到大内义隆继承家业后的一段时间,都是大内氏的重臣。

上面已经说过,大内氏每逢换代都会杀伐重臣的做法已经成为惯例,但是在大内义隆那一代却没有执行。

假如当年大内义隆诛伐陶兴房的话,可能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事了。

由感情纠葛引发的陶晴贤的造反,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总之,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令陶晴贤焦躁不安。

据说陶晴贤当初制定的计划是强制让大内义隆退位,然后让尚且年幼的大内义隆之子大内义尊成为下一个当主。

大内义尊的母亲阿彩原本是大内义隆的正室「万里小路贞子」的侍女,大内义隆和贞子感情不和,甚至走到了在当时非常罕见的离婚这一步,这些事情让阿彩的品行受到质疑,因此有人怀疑「义尊不是义隆亲生的」。

没办法,陶晴贤只得另寻他人。

曾为大内义隆犹子的大内义长(当时叫晴英)进入了陶晴贤的视线。其实当时大内义隆还有一个儿子,但是由于过于年幼不被考虑。

大内义长的母亲是大内义隆的女儿,父亲是大友家的当主大友义鉴。

血统上没有问题。

另外,大友家的下任家主大友宗麟(大友义镇)是大内义长的亲哥哥,拥立大内义长做还能强化与九州的关系。

被逼自杀

实际上,在大内义尊出生前,大内义长已经是大内义隆的继承人候补,不过前提是大内义隆后面不会生下儿子。

后来大内义尊出生,大内义隆与大内义长的收养关系也就解除了。

但对陶晴贤来说,大内义长是他的救命稻草。

无论从年龄、血统还是健康状况来看,大内义长都是代替大内义隆的最佳人选。

事已至此,已经没有退路。

陶晴贤要谋反的事情在大内氏内部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但十分信赖陶晴贤的大内义隆没有当回事,别说发起讨伐,甚至连事实调查都没做。

天文二十年(1551年)左右,陶晴贤确定了「杀害大内义隆父子,拥立大内义长」的路线。

同年八月,陶晴贤付诸实行。九月一日,大内义隆自杀,享年45岁。

儿子大内义尊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最后还是被陶晴贤杀害。大内义隆的姐妹等人也相继自杀,大内氏惨遭灭门。

这就是「大宁寺之变」。

大宁寺的大内义隆主从墓地(山口县长门市)

毛利氏的霸业

当时大内家最长寿的恐怕是大内义隆的母亲东向殿。

据说大宁寺之变时已经年过八旬,因此被陶晴贤放过一马。

东向殿去世在永禄二年(1559年),比孙子大内义长(大内义隆姐姐的儿子)还要晚。

大内义长之后败给了毛利氏,被逼自杀,离开人世。

虽然老年丧子的悲剧在战国年代时有发生,但是老年丧孙恐怕比丧子还要痛心切骨吧。

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大内义隆身上有母亲东向殿过于温柔的一面,但至少在惨败给尼子氏之前,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大内义隆的性格没有画风突变的话,说不定毛利元就也不会成为今天人们口中的那个毛利元就。

后来,陶晴贤死于严岛之战,毛利元就在中国地方开启了他的「毛利王国」。

扫码互动,获取更多历史知识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