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谦信

战国最强武将,一生不犯的越后之龙

上杉谦信</div

本篇要介绍的人物是被誉为战国最强的越后(现新泻县)武将——上杉谦信。

熟悉日本战国史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上杉谦信 一生不犯 (佛学术语,一生不犯戒律,不行淫),坚信自己得到了军神 毘沙门天 的庇佑,热衷于向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留下了不少供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上杉谦信精于战术,是一位天才武将,但他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样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挫折。

本文通过上下两篇内容,力图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的传奇人物,欢迎朋友们点赞、转发、收藏 🙇‍♀️

上篇

幼入佛门

上杉谦信最早叫 长尾景虎 ,生于享禄三年(1530年)一月二十一日,是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的三子(有异议),幼名虎千代。

顺便一提,之后成为上杉谦信对手的大名当中,武田信玄比他大9岁,北条氏康比他大13岁,织田信长比他小4岁。

长尾景虎出生时大哥长尾晴景已经成年,长尾景虎还有一个大他2岁的姐姐 仙桃院

按照当时的惯例,无法继承家业的男子要被送去别人家当养子或者进入寺庙当和尚。

长尾景虎也不例外,7岁时被送入春日山城下的禅寺曹洞宗林泉寺出家为僧。

同年,父亲长尾为景隐居,大哥长尾晴景继承了家督之位。

长尾景虎的生母 虎御前 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长尾景虎之所以在所有的战国武将中最倾心于佛门,据说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长尾景虎还在出家地林泉寺遇到了一生的老师 天室光育

长尾景虎幼入佛门,每天不是写经就是坐禅,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年来说,无疑是十分难捱的。

况且曹洞宗强调「只管打坐」,不参公案,认为仅仅坐禅就包含了禅的全部,不会刻意寻求参悟。

这样的修行让长尾景虎从小便舍弃了俗世之徒的「工于心计和自私自利」。不得不说,小时候接受到的熏陶,必将会对他未来的人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除了禅学之外,长尾景虎还师从天室光育学习兵法,据说当时的他非常喜欢玩城郭模型,而且表现得十分勇敢。

可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并没有持续很久。

天文十年(1541年)父亲长尾为景去世,越后一下子笼罩在一片不安定的气氛当中。

长尾景虎在大雪中身穿盔甲为父亲送葬,可见当时的形势有多么紧迫,随时都可能会发生不测之事。

之后不久,长尾景虎便离开了寺庙,回到城内元服。

父亲去世

从春日山城迹(上越市)眺望越后

已故的父亲长尾为景曾经凭借「下克上」夺取了越后的实权,生前也是一位大人物。

长尾家的官职是 守护代 ,也就是守护的代理,但是长尾为景逼死了 守护 上杉房能,把房能的养子「上杉定美」当做傀儡,掌握了越后国的实权。

长尾为景的行为激怒了死去的上杉房能的亲兄弟 上杉显定

上杉显定是关东管领,关东管领原本只是辅佐镰仓公方的职位,可随着势力不断壮大,已经大有取代公方之势。

上衫显定率军大举进攻越后,却在「长森原之战」中败给长尾为景,自杀身亡。

之后,长尾为景急流勇退,在力压越后国及周边小国的状态下选择隐居,退居幕后睥睨四周。

可以想象,长尾为景一旦去世,那些已经销声匿迹的反长尾为景势力势必会卷土重来,可是体弱多病的长尾晴景对此却无能为力。

于是,已经元服的长尾景虎遵循大哥长尾晴景的命令,进入栃尾城(现为长冈市)镇压敌对势力。

当时长尾景虎才刚满14岁。

继承家督

位于春日山城遗址的上杉谦信像

周边的敌对势力欺负长尾景虎年少,趁机发起进攻,却被长尾景虎击退。长尾景虎初阵告捷。

接下来,长尾景虎又一举平定了夺取大哥长尾晴景实权的黑田秀忠之乱。

长尾景虎一战成名,出色的本领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

于是,长尾景虎在越后守护上杉定美的推举下,答应了卧病不起的大哥长尾晴景的请求,于天文十七年(1548年),继承了长尾家的家督之位,年仅19岁。

一直以来,长尾景虎杀死兄长夺取家督之位的说法比较流行,但事实上长尾晴景在5年后的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才因病去逝,所以说,长尾景虎并不是「在野心驱使下篡夺了家督之位」,而是「在众望所归下继承了家督之位」。

由此可以推断,上杉谦信的一生不犯,除了遵守宗教戒律之外,可能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我只是暂时接管了守护代长尾家的家督一职,大哥的孩子成年后我就把家督之位交出去,所以我不会留有后代。

不幸的是,大哥长尾晴景的儿子后来也因病去世,但长尾景虎没有反悔,而是接来了姐姐仙桃院的儿子 景胜 做养子。

也许,这就是长尾景虎「认死理」的地方吧。

再入空门

横跨在上越山上空,像龙一样的云朵

天文十九年(1550年),长尾政景对长尾景虎继承家督一事心怀不满,举兵造反,在长尾景虎的强力镇压下选择了投降,这反而促成了越后的统一。

为了表达和解的诚意,长尾景虎把姐姐仙桃院嫁给了长尾政景,之后成为长尾景虎养子的长尾景胜便是长尾政景和仙桃院所生的孩子。

虽然此时的越后国完成了统一,但战乱却席卷了整个日本。

2年后,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被北条氏等逐出关东,流亡到长尾景虎这里,长尾景虎答应要帮助他收回失地。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在武田氏的进攻下,村上义清被赶出信浓(现长野县),接到求救信号的长尾景虎带兵出阵 信州川中岛

这也是 长尾景虎第一次和武田信玄交锋

同年,长尾景虎首次上洛,据说是为了对前一年获得的从五位下弹正少弼的官位表示感谢。

长尾景虎实现了谒见 后奈良天皇 的心愿,对天皇的召见感激涕零,而此时足利将军却被三好势力赶出了京都,波及到武家栋梁的乱世情景深深地刺痛了长尾景虎的内心。

高野山

此外,长尾景虎还去了比睿山、高野山、本愿寺、大德寺等很许多寺庙,并且在大德寺接受了包含「禁止杀生」的戒律。这对于整日打打杀杀的长尾景虎来说,无疑是不现实的。

长尾景虎不禁对自己生存之道产生了怀疑:「当今之世战乱频仍,佛之教义无从遵守,生存之本于何处乎?」

长尾景虎感到郁郁不乐,苦闷的心情并没有随着回到越后国有所好转。

弘治二年(1556年),27岁的长尾景虎突然宣布隐退,决定出走春日山城,给家臣们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家臣不和,吾之所言无用。一国之主,力所不及,但求隐退」。

虽然越后国内部已经统一,但家臣们却依旧自私自利,党同伐异,长尾景虎或许对这种现状感到了厌倦。

化身毘沙门天

一国之主选择离家出走,这在当时可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件,家臣们一下子慌了手脚。

此时,越后守护上杉定美已经去世,守护家后继无人,长尾景虎虽然身为守护代,但行使的却是一国之主的守护之职。

所以,长尾景虎一旦出走,越后国便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据说长尾景虎离家后前往高野山,焦急的家臣们奋不顾身地追了上去。担当劝说重任的是长尾景虎曾经的对手长尾政景,虽然长尾政景具体说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大致内容可以猜测一下:

「国难当头之际,景虎大人要执意隐退吗。现在国民都在疯传,景虎大人是因为惧怕武田氏才抛弃国民选择了逃离弓马之道」

长尾政景的劝说起了作用,长尾景虎重新回到春日山,但此时的心态已经不同于往日,开始积极备战。

长尾景虎的心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想象一下,或许长尾景虎正是从此刻开始才坚信自己就是 毘沙门天的化身 吧。

「毘」之旗

毘沙门天是武神,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守护神。长尾景虎一生笃信毘沙门天,并在出征的军旗上印上了大大的「毘」字。

那长尾景虎为什么会选择毘沙门天呢?

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武将,将武神视为自己的偶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凡是武人,都有同样的愿望,长尾景虎也不例外。

原因之二,毘沙门天是佛法的守护神。正如 毘沙门天像 踩在脚下的邪鬼一样,自古以来佛教的妨碍之物就非常之多,正因为如此, 守护神 才显得尤为必要。

反过来看现实世界,人们为了自身利益争斗不断,与佛教教义所宣扬的世道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此深感无力的长尾景虎所以才萌生退意,打算隐退江湖,停止杀生,寄身佛门,但归根结底,这种避世行为只不过是出于自身的考量。

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国之主,就不能随意抛弃国民,再者说,作为武士临阵脱逃本就是一种被世人所不齿的卑劣行径。

那么,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越后国主呢?

长尾景虎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结束战乱,扫除障碍,为早日实现佛教教义之世道,化作守护神,成为毘沙门天的化身」。

对长尾景虎而言,只要能够铲除邪恶之徒,给这个世界带来安宁,即便双手沾满鲜血也在所不辞。

当然,人不可能成为神,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尾景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能得出这个结论,说明长尾景虎已经在迷茫之中找寻到了人生的方向。

二次上洛

京都

永禄二年(1559年)四月,长尾景虎时隔6年再次上洛。

这次上洛有两个目的,一是祝贺13代将军足利义辉从避难地近江(现滋贺县)重回京都,二是为了就流亡越后的关东管领上杉宪政「把上杉的名号和关东管领职位让给长尾景虎」一事获取幕府的承诺。

但是,为了这点事情就率领5000精兵上洛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何况去往京都路上的各个小国并没有为难长尾景虎一行。当然,事前的交涉必不可少,但可能更重要的是长尾景虎的上洛之举并无异心。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尾景虎的人品已经得到了其他小国领主的认可。

但是,就在长尾景虎一行快要到达京都经过近江国时遇到了麻烦,有些人将有「越后之龙」之称的长尾景虎视做危险份子,极力阻止他入京。

这些人就是在畿内地区一手遮天,并与将军对立的 三好长庆 ,以及他的家宰 松永久秀 等人。

这其实才是长尾景虎率领5000精兵上洛的原因。

一魁斋芳年『魁题百选相足利义辉』

长尾景虎将主力部队驻扎在近江国的坂本附近,自己只带了少数随从进入京都,即将第一次拜见将军足利义辉。

长尾景虎向足利义辉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将军大人有需要,我会放下领国所有事情,全心全意守护将军大人」。

此时的长尾景虎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他便率领军队踏平三好势力。

为什么长尾景虎要不惜抛家弃业全心守护将军呢?

因为在长尾景虎看来,造成乱世的根本原因是「秩序之混乱」。

本来只是幕府管领细川氏家臣的三好氏,却将武家TOP的将军逐出京都,完全违背了武家政权之秩序。

如果将军的权威被动摇,那得到将军认可的关东管领的权威也必将不保,所以长尾景虎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匡正乱世。

将军足利义辉被长尾景虎的赤子之心打动,虽然没有同意长尾景虎调动军队的请求,但是提拔他为权力仅次于幕府管领的「相伴众」,同时私下允诺长尾景虎可以接替上杉家就任关东管领。

如此以来,长尾景虎的权力范围就从越后扩大了到了关东和信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室町幕府代理人」。

而负责在将军足利义辉和长尾景虎之间穿针引线的人就是关白 近卫前嗣 (之后的近卫前久)。

攻打小田原

近卫前嗣是足利义辉正室的弟弟,两人年龄同为24岁,关系十分密切。

长尾景虎此时30岁。

近卫前嗣的关白一职拥有公家的至高权力,权威性不容置疑,近卫前嗣一直致力于朝廷和幕府的重建,以期恢复往日秩序。这种想法与长尾景虎不谋而合,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之后也建立了相当深厚的「革命友情」。

此时长尾景虎已经从将军那里得到了就任关东管领的非正式允诺。

有观点认为,将军足利义辉、关白近卫前嗣和长尾景虎三人之间缔结了密约。

密约的内容大概如下:

长尾景虎离开京都返回越后国,近卫前嗣一同前往,以关白之位为长尾景虎助威,早日平定关东地区。

然后,关东地区平定之后,长尾景虎率军上洛,一举打倒在畿内地区一手遮天的三好势力,恢复国家秩序。

三人之间的密约像极了「战国终结者剧本」。

当然,关于密约并没有确凿的史料支撑,但是从长尾景虎和近卫前嗣交换血书誓词、义辉向近卫前嗣秘密发送誓愿书、近卫前嗣远赴关东等史实来看,密约存在的可能性很高。

长尾景虎从京都返回越后的第二年,永禄三年(1560年)八月,快被小田原北条氏打趴下的关东诸将发来求救信号。

长尾景虎率兵出征,越过三国山脉进入上野(现群马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迅速平定了上野一国,夺回了上杉宪政的领地。

然后进入厩桥城(现前桥市),向关东诸将发送讨伐北条氏的檄文和将军足利义辉御内书的抄本,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永禄四年(1561年)春,长尾景虎带领关白近卫前嗣和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在厩桥城布阵。之后进军武藏(现埼玉县,东京都),参战者陆续集结,军势一度到达11万5000人之多。

北条氏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马上让主力部队在小田原笼城,固守城池闭门不出。

长尾景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逼近小田原,很快便将小田原城团团围住。三月十三日发起总攻,但是有所保留,因为长尾景虎并没有打算彻底消灭北条氏,只是想给北条氏康一个下马威,让他臣服关东管领,以此建立起 以长尾景虎为中心的关东新秩序

所以说,11万5000人的大军更像是一场宣示权威、拨乱反正的示威行动。

鹤冈八幡宫

但是北条氏康哪那么容易低头,他向盟友武田信玄发出求救信号。作为响应,武田信玄先是向北信浓发起进攻,后又在越中(现富山县)鼓动一向一揆,打算借此威胁越后。

另一方面,北条氏康派别动队夺取了长尾景虎军的粮食弹药,给地方阵营制造厌战情绪。

对此,长尾景虎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还击,于闰三月十六日在镰仓的 鹤冈八幡宫 举行关东管领就任仪式。此举意在向关东诸发出信号,新任关东管领已上任,战乱即将结束,新秩序即将确立。

或许这才是长尾景虎攻打小田原的真正意图。

长尾景虎从上杉宪政那里继承了上杉氏的名号,改名 上杉政虎

下文将统一使用人们最为熟悉的名字 上杉谦信 。实际上,谦信这个名字是从元龟元年(1570年)才开始使用的。

上衫谦信直到六月中旬一直驻扎在武藏,以牵制北条氏的行动,但是不久之后便慌慌张张地踏上归国之途,这是因为武田信玄察觉到了越后的疲惫之势,暗中加强了在北信浓的行动。

历史上有名的「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即将来临。

下篇

「只要上杉谦信一出场,敌人就会立马躲入城中,唯恐避之不及」,这一说法足以说明对手是有多么惧怕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一生四处征战,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光是留下确切记录的就有70多场,这还不包括那些让敌人闻风而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么多的战役当中,上杉谦信只在局部战中失败过2次,可以说胜率高的惊人。

下篇主要讲述战场上的上杉谦信,重点围绕两场战役来展开,一是史上有名的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二是击溃织田军的 手取川之战

何以笼络人心

上杉家家纹「竹に二羽飛び雀」

在正式开启后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战斗对上衫谦信来说意味着什么。

北信浓(现长野县)的将领发来请求,谦信就在信州川中岛作战;关东诸将发来请求,谦信就出兵关东。种种行为表明,上杉谦信戎马倥偬并不是为了侵略他国来扩大自己的领土。

连谦信自己也这样说道:「不为个人好恶和私欲而战,他人若有正当理由,皆可出兵相助」。这对于正在遭受敌人侵略而陷入困境的人来说,犹如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但是,这种「替天行道」似的作战之法并不会带来自家领土的扩张,如果上杉家的官兵只是一味地帮助别人而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的话,又怎么会死心塌地的跟随谦信呢?

实际上,上衫谦信不但精于战略战术,内政手腕也相当出色。越后(现新泻县)稳定的 两大财政来源 就是明证。

一个是越后名产 青苧 (从苧麻的表皮所采取的纤维,为越后上布的原材料)的出口。谦信重修了因战乱而荒废的直江津港和柏崎港,统一了越后的青苧座(日本南北朝时代至战国时代经营苧麻买卖商人所组成的座),并且在上洛之际向京都的公家和寺院推销产品,树立了「上流阶级就爱用越后上布」的高级品牌形象,打开了京都地区的销路,从此成为巨大的收入来源。

另一个是 金子 的出产。虽然佐渡的金山是在谦信之后的时代才被发现,但在当时其他矿山中同样存在大量的矿物资源。

正是拥有这样的财富之源,谦信才得以消除军费不足的后顾之忧,即使不为扩张领土,照样可以征战四方。对于立下战功的家臣而言,得到的虽然不是土地,但高额的奖金同样具有十足的诱惑力。

所以,谦信根本用不着扩张领土,给家臣们分钱就够了。

死磕川中岛

鞭声萧萧夜渡河,晓见千兵拥大牙。

遗恨十年磨一剑,流星光底逸长蛇。

以上是幕末诗人赖山阳所写的汉诗,描写的正是川中岛合战。

实际上,上衫谦信和武田信玄围绕川中岛在12年的时间里共计发生了5次战斗。

发生在永禄四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两人甚至单枪匹马上阵单挑,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川中岛古战场(长野市)

话又说回来,上衫谦信和武田信玄两人为何要一直在川中岛战斗呢?

因为川中岛是夹在千曲川和犀牛河之间的中洲,土壤肥沃,属于信浓(现长野县)数一数二的谷仓地带。

武田信玄想以甲斐(现山梨县)压制信浓全境,当时只剩下了北信浓的川中岛一带,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拿下。

当时,武田信玄与相模(现神奈川县)的北条氏和骏河(现静冈县)的今川氏结成了 甲相骏同盟 ,只能向西或向北扩张领土。

另一方面,对谦信来说,川中岛距离自己的居城春日山只有70公里,从越后国防卫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也要力保此地。

永禄四年六月末,谦信在差不多时隔1年后从关东之阵回到越后,将军足利义辉从京都寄来了书信。

信中希望上衫谦信能够(以关东管领的身份)前去支援被武田信玄赶出信浓的 小笠原长时 ,帮助他返回信浓,这也表明将军不承认武田信玄的信浓守护一职。

此时, 武田信玄筑成了可以实际控制川中岛的海津城

对上杉谦信而言,武田信玄成了自己在小田原城的头号敌人,为了死守川中岛,也因为已经得到了讨伐武田氏的大义名分,上杉谦信决定与武田信玄决一雌雄。

当时,上衫谦信32岁,武田信玄41岁。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千曲川

永禄四年八月十四日,上衫谦信率领1万3000军从春日山城出征。八月十六日跨越千曲川,在川中岛的 妻女山 布阵。妻女山位于武田方海津城的西边,可以俯视整座海津城。

另一方面,得知上衫谦信已经出征的武田信玄于八月十八日从甲府出征。八月二十四日在位于妻女山西北方位的茶臼山或雨宫布阵。兵力2万。

不过武田信玄对上衫谦信的做法感到疑惑:「渡过千曲川不就等于自绝后路吗?难道不害怕越后势力瞬间被置于死地?」

实际上上衫谦信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背水一战的决心,这一战可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武田信玄保持警戒,不敢轻举妄动,八月二十九日进入海津城。

此时,妻女山的上衫军和海津城武田军相互对峙,在此期间,上杉谦信表现得不慌不忙,并没有急于出战。

松代城址,筑城时被称为海津城

面对不动如山的上衫军,武田军有点沉不住气,率先出战。

武田信玄打算让1万2000人兵力的别动队去袭击妻女山的后背,然后配合埋伏在八幡原的8000人主力部队,对慌忙下山迎战的上衫军行成夹击之势。

这就是有名的「啄木鸟战术」, 山本勘助 的妙策。

决战发生在九月九日晚上。

当日傍晚,刚刚结束了重阳庆祝宴的上衫谦信,若有所思地望着山下的海津城,突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城里缓缓升起的炊烟,貌似比往日的时间更久了一些。

聪明的上衫谦信立刻明白过来,武田这是打算发动夜袭啊。

上衫谦信计上心来,不如来一个将计就计。

深夜,篝火和帷幄一如往常,上杉军悄无声息地从妻女山下来,悄悄地渡过千曲川,向着武田军将要到达的八幡原进发。

夜半的浓雾弥漫开来,掩护了上杉军的行动。

很快,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武田信玄率领大部队进入八幡原,静静地等待着妻女山上响起战斗之声,然而山上鸦雀无声。

此时,笼罩在八幡原上空的浓雾渐渐散去,眼前的景象让武田信玄大吃一惊,毫发无损的上杉军犹如天兵突将,横亘在面前。

武田信玄见此情景,当即决定在别动队赶到妻女山之前,按兵不动,采取鹤翼阵形与对上衫军对峙。如果能坚持到别动队到来,两队人马就可以对上杉军形成夹击之势。

另一方面,上衫谦信能否在武田军的别动队赶到八幡原之前取胜,将决定这场战斗的结果。

为此,上衫谦信采取了「车悬」的阵形。但是关于这一点目前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车悬」是阵形,有人认为是兵法。

具体来说就是上杉军的第一排对敌军的第一排,上杉军的第二排对敌军第二排,按照次序逐排对战,直到敌军的大本营暴露出来,然后上衫谦信率领主力部队杀入敌方大本营。

无论怎么说,战争一开始,武田方就被上杉军的猛烈攻势所压倒,副将武田信繁和山本勘助双双战死。

混战当中,上衫谦信率领的主力部队杀入了武田信玄的大本营,两军交战激烈,作为领军大将的两个人甚至单枪匹马上阵单挑,上衫谦信为了取得武田信玄首级,多次挥刀斩杀,但都被武田信玄巧妙地躲了过去。

上午10点时分,武田军的别动队终于到达了八幡原。

战局发生逆转,军势上处于劣势的上衫谦信决定撤兵。

最终,这场激烈的战斗没有分出胜负,只能说「前半场上杉胜,后半场武田胜」。

关于这个史上有名的川中岛合战,人们也提出许多疑问。

首先,上衫谦信布阵的妻女山其实非常狭窄,不可能长时间容纳太多的人马,况且周边还有武田方的城堡。反而更靠近海津城的西条山比较符合上衫军的作战条件。

还有,所谓的「啄木鸟战术」也经不起推敲,武田别动队那么多人马在深夜迂回突袭,上杉方不可能察觉不到。退一步说,别动队的人数居然比主力部队还要多,这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另外,根据两军合计死伤人数多达8000多人这一点来推断,很有可能是发生了预想之外的遭遇战,进而酿成了激烈的混战。

总之,关于战斗的实际情况目前尚无定论,史学界的争论仍在继续。

征战关东十三回

三国峠

以上衫谦信为主人公的海音寺潮五郎的小说『天与地』以及以山本勘助为主人公的井上靖的小说『风林火山』(两部都改编成了大河剧),都是借助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将故事的结尾推向了高潮。

激战结束后,32岁的上衫谦信并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

仅仅过去了两个月,上衫谦信便再次出征关东,这一次的对手是与武田信玄结盟的 北条氏康。 上杉谦信不得不在关东地区跨年。

从永禄三年(1560年)开始,上杉谦信在关东地区总共出兵13次,参加的合战有37次之多,可以说关东地区才是上杉谦信的主战场。

可见关东的平定之路注定充满坎坷。

如果把北条氏当做对手,那武田氏便会觊觎信浓,如果与武田氏发生对峙,那关东的北条氏又会蠢蠢欲动。

每当上衫谦信出兵关东时,关东诸将都会表现得俯首帖耳,可形势一旦有变,便又纷纷调转舵头,如此反复下,衫谦信倍感徒劳。

可对关东诸将来说,这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

事情似乎陷入了死循环。

在这种形势下,一直留在关东支援上衫谦信的关白近卫前久于永禄五年(1562年)返回了京都。

尽管如此,上衫谦信依然没有放弃平定关东的梦想,率军越过三国峠,继续征战。

对于身为关东管领的上衫谦信而言,如果连关东都平定不了,又何谈恢复武家秩序呢?

上衫谦信曾在永禄四年末从将军义辉那里获赐「辉」字,名字由政虎改为辉虎。将军足利义辉可以说是上杉谦信的知己,他最能理解上杉谦信为平定关东所付出的努力。

然而,永禄八年(1565年),噩耗传来。

足利义辉被三好三人众和松永久通等人暗杀,享年三十。

足利义辉在永禄七年(1564年)和被杀之前曾经两次呼吁北条氏康和上杉谦信达成和解,如果上衫谦信能够和北条氏达成和解,那么平定关东的目标基本就可以实现,上洛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

还有,本来三好三人众和松永久通等人最不想看到就是上杉谦信率领军队出现在畿内地区。

为此,上杉谦信追悔莫及,对足利义辉之死感到万分悲痛,

「倘若第一次上洛之时,我能除掉三好氏,亦或尽快平定关东地区后率军上洛,将军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可乱世毕竟是乱世,就在上杉谦信服丧期间,时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一次登场的是足利义辉的弟弟 足利义昭 和焦点人物 织田信长

对手们的评价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爆发的前一年,东海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领有骏河(现静冈县)、远江(现静冈县)、三河(现爱知县)的今川义元在尾张(现爱知县)的桶狭间被织田信长讨杀。

今川义元之子金川氏真昏庸无能,家臣们纷纷叛离。

川中岛的激战结束后,武田信玄改变了外交方针,与甲相骏结成攻守同盟,开始疏远今川氏。

永禄十年(1568年)武田信玄废除了与今川氏的同盟关系,开始进攻骏河。

作为反制手段,今川氏真与北条氏达成协议,禁止向深处内陆的甲斐出口食盐,进行经济制裁。

上衫谦信得知此事后说道「甲斐地区缺盐,伤害的是领民。我与武田虽然交恶已久,但绝不会利用大米和食盐来使百姓受苦」。

上衫谦信继续允许越后向甲斐出口食盐,那个有名的「给敌人送盐」的逸闻便是出自于此。

实际上,上衫谦信并没有主动送盐,而是不阻止盐商前往武田领地,并且要求他们不得哄抬物价,必须按照平日的价格进行售卖。

毕竟趁虚而入不是上衫谦信的风格。

此外,武田信玄为了表示感谢,回赠给上杉谦信一把太刀(盐留太刀)。

北条氏家纹「三鱗」

永禄十二年(1569年),被武田信玄夺走了骏河国的今川氏真选择投靠妻子的老家北条氏,从此作为大名的今川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北条氏康趁机向上衫谦信求和,双方结成了「越相同盟」。对于一心想要平定关东的上衫谦信来说,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

为了表示诚意,北条氏康将自己的第七个儿子17岁的三郎作为人质送到上杉谦信处。上杉谦信让三郎做了自己的养子,给他取名 上衫景虎 ,并让他迎娶了长尾政景的女儿(上衫景胜的姐姐)。

北条氏康非常感激上杉谦信能如此厚待自己的儿子,给上杉谦信送去了一封感谢信:「垂暮之年,得此厚爱,深表涕零」。

上杉谦信打算让有北条氏血统的上衫景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家,以谋求关东地区的安宁,然后让另一个养子上衫景胜继承上衫谦信的越后长尾家。

越相同盟让关东地区的安定有了眉目。就在前一年,足利义昭在织田信长的拥护下在京都就任将军。足利义昭就是被弑杀的前任将军足利义辉的弟弟。

织田信长将三好势力逐出京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霸主。之后与足利义昭的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关系破裂。足利义昭向各势力发出请求,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打倒信长」。

武田信玄像(甲府市)

元龟二年(1571年)十月,北条氏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北条氏政改弦易张,撕毁了与上杉谦信签订的同盟协议,再次与武田信玄结盟,联手对付上杉谦信。

与北条氏的再次同盟消除了武田信玄的后顾之忧,武田信玄转而把目光投向了西边,在将军足利义昭的召唤下,开启了上洛之战。很快击溃了德川家康,直逼三河国,可惜征战途中不幸病倒,元龟四年(1573年)四月离开人世。

北条氏康和武田信玄两位优秀的对手相继去世,他们在生前都曾十分敬佩上杉谦信。

北条氏康曾说过「武田信玄和织田信长二人巧言令色,表里不一,而上杉谦信豪侠尚义,值得信赖」

武田信玄曾说过「老夫死后倘若甲斐有变,可求助于上杉谦信」

最后一役

七尾城遗址

武田信玄阵亡,织田信长脱离险境。元龟四年,织田信长把将军足利义昭逐出京都。

但是足利义昭投靠了毛利辉元,在逃亡地备后国(现广岛县东部)继续顽强抵抗,四处集结反信长势力,并向上衫谦信发出了打倒信长复兴幕府的请求。

一心想要恢复武家秩序的上杉谦信,没有理由拒绝将军的请求。

天正四年(1576年),武田信玄曾经的盟友,曾在越中(现富山县)发动一向一揆给上衫谦信带来不少麻烦的 石山本愿寺 ,与上杉谦信达成和解,联手共同对付织田信长。

由此,越中(现富山县)和加贺(现石川县)的一揆军成为了盟友,上杉谦信的上洛之路一片坦途。

但是,织田信长团结了北陆地区的势力,联合能登(现石川县)七尾城的守将 长续连 抵抗上衫谦信。

天正五年(1577年)八月,织田信长派柴田胜家率领3万大军前往七尾城支援长续连。

上衫谦信在逼近织田军的同时攻下七尾城,进入加贺手取川以东的松任城。

持续的降雨造成了河面大涨,织田军的行程被耽误。九月二十三日,织田军完成渡河后才得知七尾城已经沦陷,而且上衫谦信就驻扎在旁边的松任城。

连织田信长都对上衫谦信忌惮三分,柴田胜家就更不用说了,无论如何也要渡河撤军。此时天色已晚,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河面持续高涨,渡河变得非常困难。

瞅准时机的上杉谦信率领8000人马杀将过来,正在逃跑的织田军瞬间乱作一团,有的被斩于刀下,有的溺水而亡,直至天明时分,数千织田兵被急流吞噬。

上杉谦信大获全胜,得意地说道「没想到织田军这么弱,如此一来,天下之事(将军足利义昭回京)将易如反掌」。

只可惜,这是上杉谦信生涯的最后一战——手取川合战。

四十九年如一梦

春日山城遗址

上杉谦信在手取川取得大捷后,将越中、加贺、能登三国收入囊中,扫平了上洛之路上的障碍。

上杉谦信在春日山城过完新年,正月十九日正式上阵,并宣布三月十五日出征关东,因为上洛之前要确保关东地区的稳定,或者说需要伙同关东大军共同上洛。

此时的上杉谦信吟诵了一首汉诗:

一期荣华一杯酒,四十九年一睡间。

生不知死亦不知, 岁月只是如梦中。

可惜,出征前的三月九日,上衫谦信因饮酒过量突发脑溢血,四天后一命呜呼。

纵观上衫谦信的一生,始终把恢复社会秩序、平息战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至死不渝。具体来说就是:明确以将军为首的武家秩序,将破坏秩序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在这种使命的驱使下,上衫谦信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虽然被誉为战国最强武将,但上衫谦信从来没有想过以替代将军的形式建立新秩序。从这一点来看,上衫谦信的想法似乎比织田信长要古板一些,但这并不是古板不古板的问题,对上杉谦信来说,凭实力说话不是他想要的,他曾经也说过「我对获取天下毫无兴趣」。

从实力地位出发的「霸权」说到底是自私自利的产物,上衫谦信早已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能从其他的战国天下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身处乱世中却能抛却私欲,重视伦理,为恢复秩序奉献一生的人凤毛麟角,上衫谦信的存在恰恰证明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只会自私自利地活着

扫码互动,获取更多历史知识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更新时间: